时光飞鱼
国际精品动画发行&品牌运营

【行业】2015电影市场年考:票房爆发时代的喜与忧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电影票房再创新高达到440亿。而借着元旦假期,短短三天票房达到8.49亿。2015年城市影院观众达12.6亿人次,同比增长51.08%。中国电影全年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比2014年增长48.13%。数据表明,我国电影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业内人士预计,今年票房将达到600亿元,未来三年我国电影票房将破千亿大关。


而在创作方面,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通报数据,2015年我国共创作生产故事影片686部、动画影片51部,年度总票房440.69亿元,较去年296.39亿元增长48.7%,为2004年以来年票房增幅的第二位,仅次于2010年的63%。


互联网的介入更是给本就火暴的电影市场添了一把柴,近几年,互联网公司开始陆续进军影视业。阿里巴巴、腾讯纷纷宣布成立影视公司,高调加入电影行业。随着跨界资本的纷纷进入,互联网与电影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

北京光彩影业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韩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观影人群愈发偏向低年龄段,而这部分人群在选择电影时更为看重演员,他们观影的目的是消遣来释放生活中的压力,对于电影的实际内涵可能并不是特别留意。”


票房与口碑相左,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当然这也与我国电影制作过于极端不无关系,有内容的电影观众看不懂,能看懂的却又往往缺乏营养,这就要求我们的制作方在今后的运作中,更多地可以老少通吃,制作出全观影年龄段的好作品。


此外,在《爸爸去哪儿》火暴一把之后,综艺节目大电影大多陷入影评人士的口诛笔伐。去年初,冯小刚导演更是炮轰综艺电影,声称这是电影的自杀。冯导所言在目前来看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面对恶评成风,我们的制作方似乎也该反思一下。


互联网促成新业态


如今的电影行业无论在前台还是幕后,从制作到发行,从前端到终端都不乏互联网的身影。而电影行业也确确实实从互联网中收获了不少好处。业内人士表示,去年票房持续高涨,互联网的深度融入功不可没。


被人们称为国产动画电影标杆的《大圣归来》,除了在制作上的确堪称上乘外,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也是促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圣归来》宣发团队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通过核心粉丝利用社交工具进行“口口相传”,从而高效地对影片进行有效宣传,并且成本相对较低。


除了带来更广阔的宣传渠道,众筹模式在电影行业的运作,使得那些苦于寻找资金的中小影视企业有了喘息和发展的机会,而通过众筹拍出来的电影,粉丝黏性效应明显,在票房上也会得到保障。


但正像韩轶以前对记者所述,互联网的融入也是一把双刃剑,给本就红火实际脆弱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些不小的麻烦。互联网降低了电影拍摄门槛,许多视频网站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影作品,许多电影制作公司为了一味地迎合观众口味,制作出的作品过度娱乐化,使得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看起来乏味可陈。


此外,电商融入带来的低价票本身并不适合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在国外,观影人群更多选择会员制,在网上购票的人群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多。而为了抢占市场所给出的让利本就十分脆弱,一旦出现任何问题,低价票政策难以持续,我国享受惯了低价红利的观影人群是否能够接受还有待观察。如何解决互联网到来给电影产业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我国行业内企业甚至是国家相关部门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加速整合的电影市场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A股市场共发生137起文化传媒行业并购事件,涉及资本约2300亿元,其中影视相关并购达76起,相当于每星期均会发生一起影视并购事件,总共涉及资本2000亿元,其中不乏房地产、旅游等资本运作的跨界收购事件。


虽然并购案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票房的持续飘红依旧吸引了大量热钱涌入电影产业,跨界合作案例频出。深创投华北大区总经理刘纲对此曾表示,影视投资存在一定风险,并不是每一部影视作品均能获得成功,而对于跨界资本,隔行如隔山,更容易因缺少经验出现失败的情况,且经过持续火热的并购后,优质标的公司越来越少,成为稀缺资源,进一步增加投资风险。


而在影视企业并购风生水起之时,电商们也没闲着。阿里将淘宝电影注入了阿里影业,微票儿合并了格瓦拉,猫眼电影独立并和点评电影完成整合,万达入股时光网等一系列动作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电商们在电影市场的战争正式打响。而不管与谁合作,这些电商平台都是在建立自己的生态,试图形成生态闭环。


我们担心的是,无论是影视企业还是试图融入电影的电商企业,现在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诸侯纷争的态势,行业间的竞争将带来更多的让利。而随着企业并购整合的深入,寡头格局将会逐渐来临,到了那个时候,市场发展的走势将更加明朗却表现得更加不可控。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电影产业仍然受到原创剧本不足、产品含金量不高、企业收入结构单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的困扰。我国电影产业想要在快速且健康的大道上走得更远,上述问题将成为必须攻克的难关。


脆弱的票房与产业链


我们不能否定在过去几年里,我国电影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业内的一些潜规则所带来的超高票房正在使我国电影产业“虚火攻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有部分影片通过增票、错票、“幽灵场”等方式来虚假增加票房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该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为了冲高票房,在午夜时分搞‘幽灵场’,在短时间内造成票房井喷,提高首周影片票房排片率,吸引更多的人群前来观影。”


在“幽灵场”被曝光后,现在片方更多采用在黄金地段院线将影片好位置全部买下的做法。这样做既不容易被发现,还能造成影片火暴的假象。当然,包场是需要费用的,不过这部分费用早就已经计算在公关宣传的成本之中。在电视、平面等媒体宣传效果日渐趋弱的今日,将金钱补贴到票价中一来可以提高观影人次,二来可以博得院线好感,同时自己也给电影做了宣传。


而相比片方,部分院线也乐得在票房上作假,采取偷漏瞒报票房等方式来逃避缴纳应交的费用。据统计,仅去年上半年,全国就有33家影院因违规放映等问题被曝光,涉及全国14省、29市的17条院线。


无论票房是虚高还是瞒报,其做法本身就不可取。它打破了市场自由竞争的规律,使观影人群产生错觉,从而诱导票房流向同一部电影。此外,这样做还可能滋生贪污腐败。


产业链过短也困扰着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好莱坞的真正盈利点并不是在票房,而是其衍生品。凭借观众对电影的喜爱,黏性效应的增加,其衍生品受到忠粉们的热爱。比如《星战》系列以及《变形金刚》系列,都受到人们的热捧。


我国电影龙头企业的实际盈利情况并不稳定。以光线传媒为例,2015年前三季度,虽然有《港囧》等十部电影带来累计约24.86亿元的电影票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亿元,同比增长30%,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8亿元,同比降低6.8%。相形之下,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业绩亮眼。2014年迪士尼盈利17亿美元,20世纪福克斯15亿美元,华纳兄弟13亿美元。


虽然我国电影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衍生品的开发,但无论是在创意上还是质量上似乎都难以达到预想效果。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好莱坞一家电影公司的利润就相当于我国所有电影公司利润的总和,差别很大。我国电影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产业链过短的现状亟须改变。


火爆与骂声的“悖论”


《恶棍天使》与《老炮儿》的票房“战争”还在持续,由于两部影片在影评网站上评分悬殊,许多人更将其看做是高口碑与高颜值之争。回顾2015年,我们似乎也发现了一个怪圈,高口碑的电影票房不一定高,而被评为烂片的作品往往却票房冲天。


根据豆瓣上的评分,《奔跑吧兄弟》3.4分,票房4.3424亿元;《何以笙箫默》3.7分,票房3.5351亿元;《栀子花开》4.1分,票房3.79亿元;《爸爸的假期》4.1分,票房1.162亿元。这些口碑不及格的电影票房却还不错,而侯孝贤执导的“文艺大片”《刺客聂隐娘》,曾斩获戛纳、金马奖等多项大奖,在内地上映的票房仅5800万。